在中国新材料上打下印记 ——金博科技坚持创新、聚势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
2012-10-08
9月18日,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李微微到金博科技调研,勉励公司继续走科技创新之路,做大做强,把金博科技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高新技术企业。
9月18日,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李微微到金博科技调研,勉励公司继续走科技创新之路,做大做强,把金博科技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高新技术企业。
2011年4月8日,时任省政协副主席何报翔视察金博科技,勉励企业做大做强,为国家民用碳/碳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金博科技。
五月的星城,花团锦簇,处处芳菲。
5月9日,湖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暨创新平台授牌大会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举行。会上,湖南金博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金博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廖寄乔博士接过了“碳/碳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牌匾。金博科技又多了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
碳/碳复合材料、科技部863计划、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民对这一连串新兴名词由陌生到熟知的过程,见证了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市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金博科技人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留下的串串脚印。
战略 升高科技创新的火焰
3月9日,原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视察金博科技时称赞说,金博科技的起点高,产品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发展战略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灵魂,战略的高度和宽度决定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速度和广度。时光回溯到2005年,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与信息、生物技术并列的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的新材料,以其独特的产业特点正逐渐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项目荣获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烧蚀、膨胀系数小,耐急冷急热而不变形不开裂等优良性能,在航空航天、高温热处理、电力、新能源等民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为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并在我省形成独特的先进复合材料的优势群体,同年6月,中南大学在益阳组建金博科技,重点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二是瞄准解决目前碳/碳复合材料民用化制备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09年,省政府发布《湖南省新材料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092011年)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依托博云新材、金博科技等骨干企业,打造碳纤维及其制品——碳/碳复合材料——航空航天、交通工具、工程机械部件的产业链。”“是背水一战、决战决胜,还是功亏一篑、大浪淘沙?”廖寄乔博士在全体员工大会上的提问字字铿锵。“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坚定信心,科技创新上台阶,真正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康庄大道!”他的回答同样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科技创新战略的共识,揭开了金博发展的面纱,一个指引公司未来、解决“两大问题”的基本思路随之新鲜出炉:致力于碳/碳复合材料的民用化应用,开发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碳/碳复合材料。用5至10年的时间,解决两大难题,重点为太阳能级单、多晶硅生产领域、冶金高温炉加固应用领域提供性能卓越、性价比高、具有显著节能减排效应的高性能产品和全套解决方案,进而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材料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这是既具前瞻性,又十分大胆的决策。省科技厅高度支持,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给予了金博科技“省新型工业化专项”的重点科技支持,使得本公司在碳/碳复合材料民用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但解决了碳纤维整体毡的三维制备技术问题,同时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的民用碳/碳复合材料产品,在某些民用高技术领域占据了制高点。
专注于发展,纪录常常在不经意间诞生。到今年9月,近年来公司自主研究开发碳/碳复合材料民用系列产品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62项,其中PCT国际专利3项。已有48项获得授权,其中发明专利14项。
一个个数字,凝聚着金博科技人为中国新材料发展留下的不朽足迹。
团队 播撒科技创新的基因
2012年年初,金博科技为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产碳纤维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承担国家研究项目是新材料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与金博科技独特的资源实力与丰富的业务积累是分不开的。
金博科技拥有一支由院士、博士、高级工程师和技师组成的创新团队,研发实力雄厚,持续创新能力强。拥有多名国内材料界知名专家,几乎囊括了我省材料领域的核心与权威人士,这是金博科技专注新材料领域、走专业化道路的基石,也是科技创新的坚实后盾。其中,首席科学家、中南大学原校长黄伯云院士长期从事先进复合材料、粉末冶金材料以及其他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除主持研究“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外,他主持的“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刹车材料制造”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人才科技如双翼,鹏展双翼正高飞。在具备雄厚的行业技术专家的背景下,金博科技树立“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观念。公司创建之时,就成立了产学研工作小组,具体规划公司的产学研工作,并在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设立了研发基地,为产学研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公司在益阳生产总部建起了专家楼,便于专家生活、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和专项攻关及培训新生力量的工作;成立了由中南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相关行业的知名专家,本公司技术人员、高级技师,以及有培养潜力的高校毕业生组成的研发中心,负责产学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每一环节都要以“人”为中心,其资金调配、资源配置都“因人而动”。人才在哪里,资源就流向哪里,使生产要素配置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同时,金博科技制定了《湖南金博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品牌、专利、标准化三大战略奖励办法》,鼓励公司员工创新,并实行宽容失败的制度,为自主创新创造宽松的软环境。
金博科技还实行全球化的人才战略,在海外特聘行业专家和外籍员工在公司工作,与法国赛峰集团子公司梅西埃、美国360IP等10多家公司交流合作,及时把握住国外在新材料领域的技术与市场方面的最新动态,为开展国际合作与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谙新材料科技,洞悉国内外市场,资源集成厚积薄发。2008年3月,金博科技生产的高性能大尺寸碳纤维复合材料坩埚及其制备技术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8年6月,碳/碳复合材料坩埚通过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评定。2010年,公司生产的“高纯硅晶体生长热场用碳/碳复合材料制品”被授予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推荐高新技术产品。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体量和质量的双重飞跃,化蛹为蝶,成为我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领军企业。
成就归于过去,成就同样激励未来。
背靠中南大学,金博科技创新始终在路上。
成果 诠释科技创新的厚度
新材料高科技产业,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我们的事业事关国家安全、大国地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廖寄乔说。
廖寄乔的话,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高科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行胜于言。金博科技不断彰显科技创新能力,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承担国家科研项目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至2007年,连续两年承担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专项审批中的重点项目;
2006至2010年,参加中南大学承担的科技部973基础研究项目;
2007至2008年,承担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
2008年11月,“单晶硅拉制炉用碳/碳复合材料坩埚”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支持;
2009年2月,“大尺寸、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坩埚制备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
2010年10月,获得了湖南省知识产权局颁发的“湖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
2010年11月,公司获得湖南省科技厅产学研重点项目支持;
2010年12月,公司入选科技部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2011年8月,公司承担了国家发改委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
2011年10月,公司承担了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2012年,以公司为主体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产碳纤维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责任勇担当,努力无止境。
在科技创新波澜壮阔的同时,公司自身也在“强身健体”。金博科技生产的产品已走出国门,销往德国、韩国、美国等地。碳/碳紧固件在国内已有较大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单晶炉碳/碳坩埚已在太阳能行业中的许多知名企业生产中发挥作用,产品覆盖长江三角洲地区、中西部地区、中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等地,在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第一,并已销往韩国和澳大利亚。由此一个叫“金博科技”的名字蜚声国内外,“KBC”品牌正在形成。多变的市场,多变的世界,而对于企业来说,不变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创新才是硬道理!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金博科技已振翅高飞,朝着更远、更高的地方奋力前行,不怕风雨,不惧雷电。
天高几许,苍穹无际。
金博科技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生发出更加持久、更加迷人的绚烂。